谁都能用的心理学-17“剩女”的困境|态度决定行为吗?
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案例。小红是一个公司的高级白领,外表出色,能力一流,收入也不错。但是目前已经三十多岁,还没有结婚。他的父母都着急死了,多次给他介绍老家的对象,但是小红接触后,觉得这些男人都不合适。眼看小红就要成为大家口中的剩女,父母和周围的人经常在言语中流露出对小红未来的担忧。最近父母给她介绍了老家的一个男的张3。
小红只是中国当代千千万万的优秀女性中的一个缩影,这些女性经常被调侃为剩女,仅仅只是因为她们不想步入婚姻吗?不见得。在今天的这个主题里,我会借助小红这个案例和大家一起来聊聊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想合作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决定行为。但是态度真的能够决定行为吗?
我们先来看一个年代比较久远的心理学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拉皮尔和一对年轻的中国夫妇一起进行一次周游美国的观光旅游。当时美国人对亚洲人普遍存在偏见,但是在他们旅行所到的251个地方,只有一处拒绝为他的中国朋友提供服务,另一处拒绝的理由是以为他们是日本R。回来后,拉皮尔给他们去过的地方写信,问他们是否会接待一名中国游客。在所有的信中只有一个回复说会。90%以上都明确回复不会。问题是他的朋友已经入住过这些地方,那是不是这些人说一套做一套呢?
拉皮尔的研究引发社会心理学家对人们的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兴趣。到底态度能不能够预测我们的行为呢?后续的心理学研究发现,态度有时候确实能够预测我们的行为,但有时候又无法预测我们的行为。这可能取决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态度所要预测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有计划的行为,还是没有经过多少思考的自发的行为。心理学家相应提出两个不同的理论来解释这两种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生活中我们的很多行为是需要经过仔细的思考和计划的,比如要不要和某人结婚或者离婚?要不要生二胎,选择哪个大学,选择哪份工作,大笔的投资等等。这些行为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比较重要的,或者是做出这些行为是需要一定的筹划的。这个行为可以称为为有意行为。当然并不是所有人对这些行为都同样需要仔细思考或者计划的,因为有些行为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重要。
心理学家阿杰森和他的****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计划行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