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动力-16三分钟热度:抓住三分钟热度的时机,为孩子的热情护航
今天我们来讲第十六课,打破三分钟热度的魔咒。我们这个系列课程的主题都是在讲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在许多家长的想象中,孩子内在动力生成的那一刻仿佛是马拉松的终点,欢呼雀跃、掌声雷动,也是感十足。然而真实的场景却未必如此。比如一位妈妈告诉我,某一一天放学后,孩子说:妈妈,我去写作业了。然后拎着书包就回了书房。这个看上去平淡无奇的场景,却仿佛一生想累。在妈妈的心中炸裂开来。要知道为了作业的事情,娘俩已经斗争了好几年。这么主动还是第一次。从前那些拖延、懈怠、指责、纠缠、打骂、绝望的戏码足以写成一部跌宕起伏的连续剧。从我的咨询经验来看,经过长期的铺垫,孩子的终极改变往往是瞬间的事情,特别自然,但家长场的反应往往都是惊愕不已。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天呐,这是我的孩子嘛。
那么让家长意想不到的改变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不妨回忆一下,咱们第一课就讲了内在动力行为的背后是意愿,意愿的背后是感觉。孩子说我去写作业了。说明。启动了自己的意愿,开启了自主行为,不再需要妈妈的提醒和监督。当然这时候妈妈的心也没有完全放下来,生怕太容易得到的,也太容易失去,怕孩子瞬间反弹,再次回到从前的状态。其实妈妈的担心不无道理,孩子启动的意愿固然是可喜的局面,然而如果仅仅启动的意愿就会导致三分钟热度。所谓的三分钟热度,那种瞬间而又强烈的意愿带来了短暂的行动力,如同昙花一现,来得快,去得也快,瞬间就没了后劲儿。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孩子仅仅启动了意愿,而没有启动意愿背后的感觉。我常常听家长抱怨孩子信誓旦旦地答应我。
所以一定会好好做,又说话不算话。其实这时候孩子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它会在好的感觉和不好的感觉之间来回摇摆。就比如我表弟吧,当年他初中读的一塌糊涂,没有考上高中,那个暑假被姑姑、姑父赶到地里去干农活,烈日当头、田野寂静,当他真切地体会到了汗滴禾下土的辛苦,产生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顿悟,这片土地将是他今后工作、生活甚至埋葬的地方。那一刻他觉得命运再没有悬念。表弟后来告诉我,他沉默的干了一个多月的农活,心里有个声音越来越坚定,再也不能这样活。我要读书,我还有梦,因为我表弟没有考上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