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动力-11负面行为:习惯反应过度?如何应对才不伤害孩子内动力
今天我们来讲第十一课,负面行为没有那么可怕。在这些年的咨询中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家长普遍对孩子的积极行为缺乏感知,巨大的进步常常看不见,但是对孩子的负面行为那叫一个明察秋毫呀。仿佛每个家长都预装了一个警报器,孩子的行为只要稍微偏向了负面,比如见人不打招呼、害羞、不爱阅读、喜欢玩游戏、写作业慢等等,家长就会立刻启动警报系统,不行,我得提醒孩子,我得想办法改。改变他,我要给他讲道理,让他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如果孩子不听,那么就加大剂量提醒、改变、教导孩子回应的往往是烦躁、抗拒和倔强。于是那个具体的负面行为没有消除,最终亲子关系的质量也急转直下。在这个教导和抗拒的循环中,家长的恐惧感扮演了非常糟糕的角色。
家长的恐惧感放大了孩子的负面行为,对孩子的认知不客观。比如有位家长跟朋友吃散,闲聊到现在有些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加入啃老族,立刻心头一惊,开始对照自家孩子的行为,写作业不上心,老想着玩游戏、不懂事、好吃懒做。这位九岁的小朋友大概不知道这一次大人。人的闲聊天中,他已经被列为啃老的嫌疑人。这种对孩子的负面行为反应过度,有时候伤害的是基础感觉。比如把孩子看作啃老族,凡是都去纠正孩子,有时候伤害的是具体感觉,比如非得逼着孩子热爱阅读、处理孩子的负面行为,要在内在动力大的框架之下来考量,尽量不伤害到孩子的基础感觉和具体感觉。大的原则是就事论事,点到为止,不蔓延、不攻击孩子本人。
很多家长会说这个办法听起来很美,但是我就是没法客观呀,特别害怕将来孩子出问题,总是忍不住去管孩子。我非常理解家长的忧虑,当孩子出现负面行为,我们要先。保证客观的看,才能做到适度的管。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怎么客观的看待孩子的负面行为。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拜伦凯蒂的一个方法。拜伦凯蒂曾经被严重的忧虑症困扰了数十年,甚至有了****倾向。有一天早晨,他在极度的痛苦中忽然顿悟,找到了结束痛苦的办法,这个办法叫做一念之转。其实这个办法非常很简单,只有四句话,分别是:那是真的吗?你能百分百肯定那是真的吗?当你持有这个想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