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课:文笔素材专题-10纤歌凝而白云遏
今天咱们讲的话题有点文雅,叫先歌宁而白云鳄,我这个五音不全的人要给你弹一弹音乐。记得高中的时候,学校组织合唱比赛,勒令所有的人都要参加,我实在不会唱,结果只能是光张嘴不出声。后来我们颁获奖了,大家竖起大拇指告诉我,我们颁获奖多亏了你,因为你没有出事。我十足的一个月忙,连无线谱都不认识。但我今天要跟你谈一谈如何用文笔去描写音乐。首先咱们得理解声音的一个特点,就是无形无相,难以把握。因此,如果要用文笔写出声音,必须要用一种方法,就是化无形为有形。就是说你必须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意向,把无形的音乐描写出来。最近我读完了一本林清玄的散文精选,发现这么一个句子,他们就相顾大笑,笑声流过水面。
你想,笑声这个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林清玄一写,笑声似乎就被我们看见了,因为笑声是流过水面,这个就把笑声比拟成了水,似乎也可以缓缓流动,非常的妙。林清玄还有一篇非常有名的散文叫月光下的喇叭手,有一段是写老人吹唢呐的,是这么描写的。老人吹奏的骊歌变得特别悠长凄楚,喇叭哇哇的长音在空中流淌,流向一些不知道的虚空,声音在这时是多么无力,很快就被四面八方的夜风吹散,总有一些要留到故乡去。我想着这一段中,作者依然是用画无形为有形的方法,把音乐当作看得见的流水来写的,写音乐在空中流淌,流到茫茫的虚空中,风吹过来,声音就像云一样,被四面八方的夜风吹散了。这个老人很可怜,他在战争期间被强行的抓壮丁,后来晚景凄凉,吹着唢呐给人送葬,以此谋生。
这个背井离乡一辈子的人,多么思念故土,所以林清泉说,这个喇叭声总有一丝要留到故乡去一看,通过化无形为有形,喇叭的凄凉无助就被完全描写出来了。接下来咱们再欣赏一篇名家的作品,是著名的作家王濛濛的作品,叫新疆的歌。这个王濛在新疆伊犁生活过很长的时间,可以说是半个当地人了,对伊犁那是满含着热爱。原文是这么说的,我念一下,他的声音非常温柔,他的歌声不是那么强烈,却更富有一种渗透的穿透的力量。那是一首万分依恋的歌,那是一种永远思念却又永远得不到回答的爱情,那是一种遥远的阻隔,万千的呼唤,既凄然又温暖。能够这样刻骨铭心的爱,刻骨铭心的思念的人有福了,能唱这样的歌,也就不白活一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