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传统文化-08王阳明:差点完成儒家的“新教改革”
上一讲啊我介绍了理学的开始,到了明代啊,理学代表了儒学重新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但是呢理学并没有往宋代大陆希望的方向走,而是变得越来越僵化。于是呢在明代之前不再主流的心血慢慢在明代士大夫当中啊流行起来。心学啊在近代影响非常大,近代中国的许多大人物,比如青年时代的太祖,都曾经迷恋过阳明心学。过去啊我们总是以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接的是西方的传统,但在这一讲里边我要告诉你的,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还有另外一个本土的思想资源,那就是王。亚明的心学。为什么呢?且听我慢慢来说。上一讲我已经说了,朱熹呢完成了儒家思想的体系化,鲁学到他这里啊已经很成熟了。
南宋以后,理学逐渐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科举考试考的就是朱熹的四书集注,你学一代官方话,他的命运啊就由不得朱熹了,就变得越来越保守。我在上一讲谈到春天里灭人欲,在朱熹那里啊,人欲指的还是过度的贪欲,但在现实的肛肠鸣叫秩序当中,理学就成为一种压抑人性的僵化的意识形态,连并不过分的正常人率啊也变得不可容忍了。同时啊社会发展到明代,商业呢又变得越来越发达。商人一旦有钱。人了,肯定希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就要用钱呢去兑换文化资本,诗书情画、附庸风雅,这样才能混入上流社会嘛。而这些都是一本正经的理学所不能容许的事。世俗化的明朝啊就需要另外一种理论能够放宽人心,证明对日常生活欲望的追求啊是合理的、正当的,这是新学兴起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呢,与网民的Z治环境有关。
我们说过,儒家士大夫的使命是矢志于道。道德实现呢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德军行道,找到一个明君,成为他的德里府城,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另一条途径呢是叫绝命行道。回到民间,教化乡民,来改变社会的风气。你想想,假如你是士大夫,你会选择哪一条道?以前的儒家,你看从孔子、孟子到董仲舒、朱熹,选的都是第一条道,因为这是治国平天下的捷径。但是啊到了明代中晚期,皇帝啊重用权臣宦官,Z治上是乌烟瘴气,在这样的****当中还谈什么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呢?稍微正直一点的人呐连呆都呆不下去,往上发展无望,那就眼光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