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中国哲学史》-17孟子思想02你认为,王道和霸道哪个更好
咱们这讲继续来讲孟子上一讲说到这孟子的经济学主张统治者应该对老百姓好,实行仁政,这当然是非常正确的主张。问题是当时的统治者都想着自个儿的利益,这孟子怎么说服那些君主相信他的话呢?相信应该对老百姓好呢?孟子的逻辑很简单,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这国家才能变得强大。谁不听孟子的话,谁的国家就要完。
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要知道在古代的争霸战争中,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非常重要。人口就意味着税收、粮食和军队。而且在孟子那个战国时代,因为经常有战乱和饥荒,所以人口的流动性非常大,老百姓宁愿搬家也要去更安定的地方生活。所以孟子的逻辑是统治者实行仁政,对老百姓好,那别的国家的老百姓就都愿意投奔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多了,在争霸战争里就容易获胜。用孟子的话说,这就叫谓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就是当年的商汤和周武王,为什么能够打败残**的夏桀和商纣呢?是因为夏桀和商纣对老百姓太坏了,老百姓都抛弃他们,主动去投奔商汤和周武王,等于说是**君自个儿把老百姓驱赶到了人均那里。那你说了,你做一个人均,只要对老百姓好,你干等着不就可以赢了吗?另外这个国家能不能够充分利用老百姓的力量,还特别考验国家对百姓的管理能力。您想万一你征税的时候,老百姓都跑了怎么办,孟子就说了,实行人证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老百姓容易管理。这孟子有一句名言,有恒产者有恒心。说白了就是给老百姓足够的土地,足够好的生活。你再去征税的时候,他肯定不跑,这样老百姓便于管理,其实也就等于提高了国力。
另外实行仁政对打仗也有好处。孟子认为如果这个君王对老百姓好,那他去攻打那些坏的敌国。这敌国的老百姓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会主动提着食物来迎接人均。
孟子还编了一个历史故事,说当年商汤到处征战,打到南边北边就埋怨,打到东边西边就埋怨,说商汤你怎么还不快点征讨我?我不行了,我忍不了了,你赶紧来征服我。那您看像商汤这样的人均打仗怎么能够不赢呢?
这个就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叫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意思是打仗靠的不是****,靠的不是天险,靠的是老百姓的人心。如果说这个君主做好人做到极点了,那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天下自动都归顺你了。所以孟子的结论就是仁者无敌。当一个好人,当好的君主你就天下无敌。这个逻辑听着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