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_ 有声纪实文学。我们来看一下本书的线索: 杨百顺 出延津
1.1 杨百顺小时候喜欢喊丧的罗长礼,不喜欢家里的老本行——做豆腐。
1.2 赶上县里办学,老杨使诈让杨百顺留在家里买豆腐。后来被杨百顺知道了,自己跑出来跟了老曾卖猪肉。
1.3 由于离老曾家远,自己费心费力,也没多点好处,就跟别人发牢**,最后与老曾师徒破裂,又投奔了染布坊。
1.4 在染布坊不小心放跑了老板的猴子,逃出来跟了传教的老詹,老詹不能养活他于是介绍他去砍竹子,并改名为杨摩西。
1.5 巧合下,杨百顺被县长看中进了县****种菜。—— 正式黄袍加身,权力顶峰!
1.6 卖馒头的吴香香死了丈夫后,想找个靠山,于是找到了杨摩西。并招赘杨摩西——改名吴摩西。
1.7 吴香香与隔壁首饰店老板通奸被抓,跑路。吴摩西带着女儿巧玲,出门装着寻找,其实是避免别人的口舌。
1.8 吴摩西弄丢了巧玲,悲伤的离开延津,寻找他自己的安心之地。
《一句顶一万句》书中的内容极其丰沛。且洗尽铅华,返璞归真。故事的厚度、宽度和深度,让人看到百年苍生的宽广和深邃。人世间百态丛生,恩恩怨怨,伦理情感……被作者“剔骨剥肉,一码一码,码放得整整齐齐”。书中描写了很多人物之间的关系:多对朋友,父子,父女,母子,夫妇,情人,雇主与员工……既觉得繁复又简单,且充满寓意。似乎所有的社群组织关系,朋友间的情谊,家庭的和谐,乃至于****爱情,都和人与人能不能对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化解冲突、激发****有关。
千百年来,中国人真的是孤独的,茫然四顾,找不到一个说话的人。“不敢说,不好说,说了也不明白”成为人与人顺畅交流的桎梏。被现实的利益羁绊着,成为不敢说的理由;被礼仪道德约束着,成为不好说的理由;认识水平有高下,成了不想说的理由。所以,从古老的寓言故事就教育不要做咕呱乱叫的青蛙,孔老夫子也谆谆教导“谨于言,敏于行。”做事要“三缄其口”。但现实的世界里,中国人又是如此喜欢扎堆的民族,喝酒喜欢热闹,办事喜欢隆重,及至行走在马路上也是三五成群。在办事找关系的时候,往往听谁说:“嗨,那是我朋友,找他没问题。”其实这朋友可能也就是个面熟,可能也就在一起喝过一场酒。
1/2页 本页50集 本书共62集音频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