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_中庸讲记_国学有声读物。现代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同学们,大概很少听过《中庸》这个名称了,如果是在中年以上,五六十岁的人,有些一提到《中庸》,还会拿它来当笑料,甚之,还很感慨地说:中国人就是被《中庸》所误,所以弄得国家民族百年来吃尽了苦头。但你如向他请教什么是“中庸”他又说不出具体的道理了,因为他们也没有好好读过《中庸》,更谈不上彻底研究《中庸》了。其实,《中庸》是一本书,它是传统五经《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在宋代的时候,被当时的儒家学者们特别抽出来,和《大学》、《论语》、《孟子》合起来叫作“四书”,从此影响左右了中国千年来的民族文化。这个历史的故事,我在讲《大学》的时候,已经有比较简略的交代,不必再说了。中庸,儒家的一种主张,意思是“执两用中”,“中”不是中间的意思,不是在两个极端中间找到中间的那一个,而是找到最适合的那一个,中庸之意其实就是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走极端,而是要找到处理问题最适合的方法。这是根据南怀瑾的录音而记录的文稿,尚未经正式校对,也未经南师同意出版。南怀瑾(1918年——2012年),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1918年出生于中国浙江乐清柳市区长岐乡南宅,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
韩望喜正解《中庸》_国学有声读物。作者是人大伦理学的博士韩望喜先生,他既是香港中文大学的访问学者,也是央视一部专题片的重要撰稿人之一。韩先生曾拜师在我国伦理学罗会长的门下,并长时间的从事着人性与人生等问题的研究。他的相关论述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的社科基金,还有部分作品被各国图书馆进行收藏。他对我国的很多经典子集都有自己的深刻见解,并且还把这些完成写成作品或者制成视频与大家一起分享。中庸,作为儒家学术的经典,几千年来一直被国人所推崇。它原是出自礼记中的一篇,是战国时期孔子的孙子对孔子思想进行总结而得出的。主要思想是告诉我们,为行举止要合理合规。正是由于这样的思想基调,也许,对于很多现代人而言,中庸是一种已经过时,或者是落后的思想。现代人认为,太过强调这一理想,为使人没有进取心,没有创新的意识。但是,看过韩先生对于它的解释,也许你会发现,你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本次,韩先生就把自己对于中庸这部经典著作的见解与我们进行了分享。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韩先生对于这部儒家经典的见解以后,更能更深刻的了解这部著作之所以被儒家推崇的原因,以及现代人如何用现代的眼光来更合理的解释这部经典。通过韩先生的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从这一经典著作里吸收到有利于我们现代人的思想。
《小朋友跟读学·国学全集: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包括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经典国学著作,朗读流畅,是孩子启蒙教育的起点。《中庸》“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而三字经云:“中不偏,庸不易。”
学中庸之道,走和谐之路!何谓中庸?中庸的现代哲学阐释即为“度”--适度,中庸的最高境界是“中和”。孔子的“中庸”思想贯彻于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对于当代社会提倡人的身心发展、协调人际关系、治国安邦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特别是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主题下,深入研究孔子的中庸思想方法论,对于争取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慎独中和。相时而动。践行的意义。失“中”害道。道在人为。明辨是非,执两用中。利令智昏。于浅近中见深刻。难能才可贵。君子之强:内圣才能外王。有恒才有成。道不可离。道在身边,忠恕可得。做人之道:安分守己。修道之法:循序渐进。道隐无形,无处不在。天道循环,常与善人。读书识礼,知书达理。人伦之大德:以孝为本。治国平天下的法则。生而知之与学以知之。天地之大,以诚为本。积跬步以至千里。心诚则灵……
《中庸·和谐之路致中于和》讲述了何谓中庸·中庸的现代哲学阐释即为“度”——适度,中庸的最高境界是“中和”。孔子的“中庸”思想贯彻于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对于当代社会提倡人的身心发展、协调人际关系、治国安邦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特别是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主题下,深入研究孔子的中庸思想方法论,对于争取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二篇,《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修身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认为,治国平天下应以德为本。《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关键。 《中庸》是儒家重要经典,它同《易经》一样,都是儒家的理论渊薮。不过《经易》比《中庸》影响大,涵盖面广,而《中庸》是宋以后儒者研读的重点。儒学,特别是理学,许多概念、命题出自《中庸》,许多理学大家持守《中庸》的信条,许多儒者用《中庸》的方法论思考,从而可以看出,《中庸》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有人称他为国学大师、易学大师;有人称他为佛学大师、禅宗大师、密宗上师;也有人称他为当代道家或现代隐士;还有一部分人,形容他是一位世界上第一流、最高明的江湖术士;也许他还有点像古老农业社会三家村里的落第秀才,潦倒穷酸的老学究,在瓜棚豆架下,开讲《三国演义》、《封神榜》……出入于儒、佛、道之间,他担负起了文化断层重整的工作,他是这个虚浮的网络时代里一位人人可以求教的旷世贤师。
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