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李佩甫有声小说

1/1页 本页 7 本 共 7 本书  [上一页] [下一页]
分享到:
  • 河洛图 著/李佩甫 播/佚名

    《河洛图》主要描写河洛康家依托儒家文脉发家致富的故事。中原河洛镇有周家和康家两个远近闻名的家族。周家靠着柿饼熬霜糖扬名河洛,而康家则由不断变卖家产供儿孙读书,终于供出了两个进士,这使康家虽然生计拮据,却自有一种基于“字墨”的傲气。但周家的女子周亭兰嫁给康家的小子康咏凡后,康咏凡替为国捐躯又蒙受冤屈的父亲康国栋拼死苦谏,最终撞死朝堂。连失子嗣的康家老太爷康秀才把管家大权交给孙媳周亭兰,自己离家别居。临危受命的周亭兰一方面苦心支撑着家业,一方面精心抚养着儿子康悔文。长大******的康悔文秉持“愚直”的康家为人传统,坚持以“仁”“信”的理念经商理财,使康家的产业从中原向西伸展到陕西,向东伸延到山东,不断发展壮大,遂又成为官衙压榨、兵匪祸害的对象,遭遇了更大的风险,经历了更多的坎坷。

  • 【首发】生命册_林白、大力播讲 著/李佩甫 播/林白、大力

    生命册_林白、大力播讲_纪实社会有声******。故事中的“我”是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从社会最底层,通过大学这座独木桥成为了城里人。然而等“我”找到工作成了“吃国家饭”的人时,乡亲们纷纷找“我”来帮忙。各种繁琐之事使“我”无法正常工作,因此我不断的逃离,最终辞去了工作。和大学同学骆驼一同北漂,最终扎根于城市,成为了成功人士。然而最终也摆脱不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故乡是一个烙印,深深烙在“我”的身上。上世纪七十年代底到八十年代初,有一代人就象《生命册》中的“我”一样,从社会最底层的贫困乡村,杀过高考或推荐上大学的独木桥,成功地从乡村突围,当了一个乡村里人人羡慕的“吃国家饭”的人。这突围,常常是尽全村人的力量或者全家人的力量实现的,从此,这个幸运儿就背负着沉重的人情债。在城里,虽然他们很刻苦、很努力,但没有背景没有根基,一方面要小心翼翼地融入到城市主流社会,一方面要承担着家乡人种种不切实际的厚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因无法满足善良的乡亲和亲人们的要求而充满负罪感。小说中的“我”吴志鹏是“一粒种子”,把自己移栽进了城市;"我"是一个楔子,强行嵌进城市的柳木楔子,虽然满身是芽儿,却不知能不能在水泥地上扎下根来。……要想在城市里生活,你必须拥有三要素:身份、单位、关系。要不就是一个漂泊者。可是,一个来自于乡村的大学老师在追求正常理想的过程中,却被自己的背景和关系所拖累,不得不逃离,成为一个“北漂”。北漂中挖得了人生第一桶金,又南下创业,从最初的要拥有一万元的目标,到最后拥有百万、千万,甚至对亿元也不满意了,在追求中渐渐沦为精神的迷茫者。更多版本的生命册,请收听:生命册_徐平播讲、生命册_张鹏播讲。

  • 【首发】通天人物(羊的门)_雷鸣拍案 著/李佩甫 播/雷鸣

    通天人物_******有声小说,原名是羊的门,或者说全书叫羊的门,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是有发言权的,因为完整的通天人物和羊的门,我都是看过的,通天人物只是《羊的门》后1/3的内容。具体为什么要截取一部分且改了书名,可能是有两个原因:一是内容太犀利太绝对实力,影射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二是顺应******小说火爆的阅读潮流。谈谈内容吧,通天人物的主人公是呼天成,很大气的一个名字,这是一个神人,作为一个村的支部书记,却能使市县的官员对其点头哈腰,市县高官的任免,他也有相当的发言权,当然也有交手,过生日时,甚至很多省级乃至中央的人物前来拜寿,而呼天成却大气地隔墙说了一声:不见了吧。如同单一部巴国侯氏,看过听过通天人物的读友可能对有些情节感觉是一头雾水,难道这是神话故事吗?呼天成省市县级这么大的影响怎么可能形成的?他在村子里的上帝一样的影响控制力是怎么步步为赢进而形成的,而从没有受换届的影响呢?这些疑问需要读全本的羊的门才能知道,我一句话总结吧,那是主要是******及改革开放这些特殊时代造就的。说一下羊的门这个词,羊是对上帝而言的,上帝就是羊的门,从门中进去的就是羊,否则就是必须杀死的狼(参考:问鼎3:角逐群雄),这样说不知道是不是清楚,是我的理解罢了,你也权当看看笑笑罢了。最后说一下这个有声小说版本,此为雷鸣拍案版的,如果是随便一个播者,哪怕是央广的龙音阁都不会再发了,就是想听一下在雷鸣老师的口中,呼天成会成什么一个样子,我感觉还是周振老师的通天人物有声版本最好,老艺术家还是老辣地,顺便提一下周振版的当初也是龙音阁首发的。幸好李佩甫先生没有把结尾删掉,由于早年呼天成想******而做局把全村的狗屠净,几十年没有听到狗叫声,临终时却想听狗叫了,于是全村的人全跪地学狗叫,唉,骨子里的奴性,你说他们是人吗?很多时候我们不也像他们一样?

  • 李佩甫_生命册_徐平播讲 著/李佩甫 播/徐平

    《生命册》作者李佩甫习惯于从中原文化的腹地出发,书写平原大地上土地的荣枯和拔节于其上的生命的万般情状。在他的笔下,乡村与城市、历史与现实、理想与欲望并置,其试图从中摸索出时代与人的命运之间的关联。《生命册》中,既有对二十世纪后半期政治运动中乡民或迎合或拒绝或游离的生存境况的描摹,亦有对乡人“逃离”农村,在物欲横流的都市诱惑面前坚守与迷失的书写。而横亘在所有叙事之下的,则是古老乡村沿袭而来的民间故事和传奇。在这里,民间世代相传根深蒂固的意识已经植入“背着土地行走”的“城里人”的灵魂记忆中,为“城里人”在新的价值观面前的迷茫和困顿提供了某种意义上的反哺和滋养。借助这次写作,李佩甫完成了对知识分子在时代鼎革之际的人生选择与生命状态的诸多可能性的揭示,在无限逼近历史和人性真实的过程中,为我们绘制出一幅具有哲理反思意味的人物群像图。

  • 李佩甫_生命册 著/李佩甫 播/佚名

    “我”是从乡村走入省城的大学教师,希望摆脱农村成为一个完完整整的“城里人”,无奈老姑父不时传来的要求“我”为村人办事的指示性纸条让“我”很是为难,在爱情的憧憬与困顿面前,“我”毅然接受大学同学“骆驼”的召唤,辞去稳定的工作成为一个北漂。北京的模样完全不是我们当初预想的那般美好,在地下室里当了几个月的…

  • 通天人物(羊的门) 著/李佩甫 播/周振

    职位虽不起眼,但很多人想托他办事,更多人盼着替他办事;别人眼中天大的事儿,到了呼伯这儿,都成了给谁谁谁打个招呼的事儿。这境界,是呼伯花了半辈子经营出来的。呼国庆做梦都没想到,一觉醒来,他居然从“下台的县长”变成了“县委书记”。那天早上6点40分,呼伯只是往北京打了一个电话。2个小时不到,呼伯的意思,从北京传达到省里再到市里,直到市委办公室的打字员,一层一层九个环节全部拿下。再晚6秒钟,他呼国庆的官就当到头了。一个不起眼的岗位上,端坐着一个半人半神似的人物,没有一官半职,也不喜欢在任何场合露面,大多数时候,他只是在呼家堡的小院子里,揣着手踱步,但县长却听他差遣;市长听他差遣;省长给他三分薄面;省银行行长来拜寿,只是在院子外面领了句“还是不见了吧”便打道回府了……

  • 城的灯 著/李佩甫 播/佚名

    《城的灯》是作家的李佩甫长篇小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作家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观照,******在中国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结构中,农民"逃离"乡村,进入城市的艰难历程。农村青年冯家昌为了能够成为城里人,压抑人性,失去自我,在现实与情感的漩涡中挣扎,既表现出了农民的隐忍与机智,又从另一侧面批判了这种现状的不合理性,呼唤着时代变革的早日到来。支书女儿刘改香在情感的折磨中站立起来,则以自己的心点亮了"挺进"城市之灯。支书国豆这个形象,则是作家对乡村基层权力代表人物的集中概括,真实地刻划了乡村权力运作的过程。另一方面,作家还写出了"侯秘书"、"小佛脸"等谙熟权力场技巧的小人物。小说文字温婉,具有诗性的张力,抒情诗般的句式,音乐般的节奏,为人们营造了一个可感可触的艺术氛围。

1/1页 本页 7 本 共 7 本书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