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讲《易经》-06传说文王演易经
周易的编写过程,第一步步是这个伏羲画八卦,第二阶段叫做周文王演周易。第三个阶段呢叫做传说孔子编。易传就传说孔子呢把这个易经整理了,并且做了易传,就是解释易经的。我们现在说其实也就是一种假托,就是后来儒家的假托,孔子他不是孔子一个人的作用。那孔子呢可能参加了工作,就是他晚年周游列国回来了,这个整理了易经,这是可能的。他能整理多少啊?古代人做工作那个效率不像我们现在用电脑那个可以做很多工作,那个用笔写在竹简上是工作是很速度很慢的,有可能是孔子参加了编,编辑易经、整理易经,做易传这是可能的。
但是我们不要理解成孔子一个人,他只是一个代表,代表谁代表儒家,就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和他历代的弟子,就是从春秋末代、战国时期这些儒家学者的作用。春秋末是公元前六世纪,到秦始皇统一,是公元前三世纪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的中建三四百年这样一个流传过程,一个编辑整理的过程。我们现在应该看成一种集体的著作,不是一个人的作用,但是人们喜欢把它说成是一个代表啊孔子孔子就代表一个时代,代表一个群体。哪个群体?儒家儒家学者的群体。所以我们说孔子编经传编易经易传那实际上就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几代学者。在经历了春秋末的战国二三百年编写而成的集体形成。也就是说。经过了夏商周,这个夏代是这个传说时代了。
到商代周代商代周代就有文字了,就有记载了,有国家档案了,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在河南省那个安阳那个小屯村挖出的甲骨文很多的片那甲骨文上面有记载,那里头有些算卦的记录,那就是易经、易传的这个一些原始的元素部分,我可以说是板块吧,一块一块的。经过了传说的夏代,经过了商代、周代这些文字,历史档案的形成,一直到春秋末,到战国这样就形成了。这个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个说看的这个易经易传这本书,经过几千年的这样一个集体的编辑、流传过程。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汉代以来流传的版本,汉代就有国家图书馆了,秦始皇不是。入坑如烧酥嘛,他烧了很多书,把很多书烧掉了,烧也烧不尽,野火烧不尽,烧不尽民间还有一点,那后来就就收集到汉代以后就收集皇帝下命令收集全国的书。中国这么大,你哪能烧得完?你现在下一个命令把所有书烧掉,能烧掉吗?烧不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