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里的文明与历史-10《清明上河图》Ⅰ:画出来的“东京梦华录”
我们在今天的节目里要给大家介绍一幅特别著名的中国****名画,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清明上河图了。在此之前我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我个人经历。三年前我打算写一本书,这个书的名字是博物馆里的中西对比,其中我选了6幅画。
第三幅到了清明上河图的时候,我就发现整个工作被卡住了。主要原因就是说他的信息量太大了,而且它里面的各种各样的疑团都是纠结在一起。我是一个比较喜欢横向发散思维的这种人。前面他们说对一个发散思维的人来说,实际上是一个灾难。也就是说他在任何一个角度,任何一笔里面都可以延伸到无穷无尽的这种信息。所以我就变成掉到这个泥潭里面了。三年当中就卡在这里,就几乎是没有任何进展。
三年之间我读了很多书。关于这个清明上河图,我读了差不多有将近二三十种书,有中国人写的,日本R写的。除此之外,人们说它衍生出一门学问叫清明上河学。因为它的历史信息太丰富了,你可以从有很多角度去解读它。你比如说城市规划,你比如造船学、造桥学,你可以从衣饰衣着这个方面来解读它。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建筑学的角度,好多都可以延伸的,这种题目就可以扩充到无限大。所以这就变成了一门独特的学问了。
这就是我们在面临它的时候,首先要精简一下自己的思路,我究竟要说什么?如果你要想大而全,把它全部都说清楚,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事儿,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完。所以我们要找出一个精简的思路,尽量是找了一个小的题目之后把它给它说清楚。这就是我在设计这个节目当中的首先一些小的感想。
之后我们先来聊一聊这清明上河图。首先给大家讲一下它的基本信息。当然清明上河图画在一个卷上面,所谓卷本它是很浅的着色。因为现在它经过历了900年以后,颜色已经全部都退去了。可能几次重新装裱以后,他可能也失去了原来的一些样子。
以前是有颜色的那我们现在看这幅画可能是很斑驳,颜色很暗。因为它这个丝绸在经过氧化以后,它实际上已经被变暗了。以前的样子应该是很感觉很那种小清新哈那就是有淡淡的颜色,人穿的衣服的颜色都是不同的。现在我们仔细辨认,还斑斑驳驳看到一些残留的色彩。
它的整个的高是24.8厘米,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很窄的一幅画幅。它的长是528厘米,在古画当中也并不是最长的。你比如说宋代王希孟画的千里江山的图,他要降10米多长,所以这个是比较适中的一个长度。整个这个画在描绘过程当中,比较多的人认为是三段,分别是郊野这一段。第二是汴河两岸的一些风光,还有汴河上的那些漕运的这些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