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经济学通识课-04机会成本|大科学家牛顿晚年的两难选择
上一讲我给你介绍了成本收益法。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都会自觉的去衡量自己的得与失。所以这种方法听起来似乎并不难,但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原因很简单,因为对于一个没有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们眼中的成本与经济学家们所谓的成本,两者实际上并不完全全相同。那么你可能想问,到底一个经济学家眼中的成本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就带着你穿越时空来到17世纪的英国,来看一个跟大科学家牛顿有关的故事。
说到艾萨克牛顿这个名字,想必你现在脑中浮现的可能是那颗幸运的砸中他的脑袋,启发他发现万有引力的苹果。但除此以外,他还是一个横跨天文学、力学、光学和数学等众多领域的高手。可以说,牛顿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而且他这一生还很长寿,直到84岁才去世。但是他的绝大多数的科学发明居然都是在他年轻的时候取得的。比如他22岁发明的微积分,25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而大名鼎鼎的牛顿力学三大定律也是在他三十多岁的时候发现的那听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他那么多伟大的贡献都是在他年轻的时候取得的呢?
他在他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都干什么去了呢?答案很简单,除了对科学领域的钻研,牛顿还担任了很多社会职务。特别是当他53岁的时候,竟然接到了英国的邀请,希望他能出任英国皇家造币厂的厂长这一要职,专门负责设计和生产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的金币和银币。最关键的是,英国Z府给牛顿开出了2000英镑的年薪,这在当时可说是一笔巨款,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50多万人民币。
那现在请你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当时的牛顿,你会怎样选择呢?是继续专心搞科研,还是去做造币厂的厂长呢?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如果你选择继续当科学家,那么因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你就不得不放弃那2000英镑的收入。也就是说这两千英镑就是你选择做科学家所付出的代价。
在经济学里,我们把这种选择的代价称为机会成本,英文叫做opportunitycost。简单来说,它是指当我们选择时,为了得到其中一样东西而不得不放弃了另外一样东西的价值。比方说如果牛顿选择担任皇家造币厂的厂长,虽然每年可以得到高达2000英镑的收入,但同时他也不得不放弃做出更多科学发现的机会。那么他选择当厂长的机会成本就是发现更多新成果的喜悦和成就感,以及对人类进步的贡献。
所以,请你记住,无论最后牛顿做出什么选择,他都会付出一定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