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居住史:从简陃到奢华-08当我们重回洞穴
在这套书中,我们简要介绍了人类的居住简史,但是内容相对比较浅显,知识点也很有限。冯老师在这次看理想的课程中,会把人类居住的那点事儿用更大的信息量,更全面的视角向听众朋友们做更为生动有趣的展示,相信大家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听过前面的节目,我们已经知道了人类居住的历史起源可能是血居。今天我们就从另外一些角度来和大家聊聊洞穴这种居住形式对现当代建筑的影响。大约在1万年前,人类曾经在天然或者人工挖掘的洞穴里休憩、储藏食物、生息繁衍。直到有一天他们走出洞穴,走向了更为广阔的世界。在柏拉图理想国的第七卷中,柏拉图做了一个洞穴比喻,他向人们提出了一种假设,想象一群囚犯从小就被囚禁在黑暗的地洞中,他们被镣铐锁着,只能直视前方的墙壁。在他们身后有一束火把,还有人在来回走动。每天火光和人影都会投映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那些影子庞大而且不规则的舞动着,慢慢的,囚犯们就会把这些影子当成真实存在的物体,他们相信自己看到的影子就是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直到有一天,一个囚犯挣脱枷锁逃出地牢,才发现了洞外的广阔天地,才明白了世界的真X。
柏拉图的这个洞穴比喻,可能是想说明他认为世界分为两种。一种就像是洞内世界,它是人类感官能够认知的可以理解的物质化的世界。另一种是动物世界,它是一种不变的本体世界,你看或者不看,了解或者不了解,世界的真X都摆在那里。洞中的影子其实代表了一种知识困境,意思是人类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蒙蔽而看不到事实。囚犯从洞穴中走出去,则代表着人类的认知发展过程是逐渐的从无知、误解走向智慧和真理的。
你会发现,哲学家是很乐意看到人类走出洞穴的,他希望人们去认识更广阔的、更真实的世界。而我们自己也会经常反思,我们阅读的书籍,接受的教育,交往的人群,是不是在进一步强化我们自己的成见呢?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如何避免自己陷入一个信息茧房?
哲学家培根就认为,每个人所经历的独特事件和独有的生活环境都构成了自己的一个小小洞穴。我们现代人经常思考的就是如何能走出这个小小的洞穴,突破认知障碍,走向更加理性和明晰的世界。然而有一群人却在反其道而行之,总想回到洞穴的原型中,还试图复垣洞穴那种原始感和混沌感。这群人就是建筑师。那么他们不,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