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大地震

 海城大地震内容简介:

海城大地震。1975年的辽宁海城地震,素有“世界上第一个被成功预报的大地震”之称,至今仍被“地震可预报论”的支持者们津津乐道。但细察该地震的详细预报过程,不难发现:虽然震前确有大范围的临震预警,并因此减少了很多伤亡,但这些临震预警牵涉到太多偶然因素,尤其依赖大量强烈前震的存在,其经验几乎完全不可复制。

海城大地震震后惨象.png

长期预报和中期预报虽然准确,但范围大时间长,对避震减灾无实际指导意义

中国70年代建立的地震预报系统,其具体运作,一般分为长期预报(几年)、中期预报(1-2年)、短期预报(几个月内)和临震预报(几小时-数天)四个阶段。其中,只有短期预报与临震预报,对指导民众及时躲避地震有实际意义。一般谈论地震预报,都是指“短临预报”。

关于海城地震的长期预报,至少可以追溯到1970年。该年,在周恩来的推动下,中国召开了首次全国地震预报工作会议,辽宁省革委会也成立了地震工作领导小组,该小组在一份秘密报告中说道:“渤海湾强震区的震中近期有北移的趋势。位于渤海湾之滨的金县和营口,可能受到这个强震区的影响而遭受破坏”。营口,正是海城地震所在的核心区域。但报告没有就地震发生时间做任何预测。

海城地震的中期预报,则可以追溯到1974年。该年6月,国家地震局在北京召开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会商会,辽宁方面的地震工作人员也参与了此次会议。会后,******发布1974年69号文件,向相关各省转发了会议形成的中科院报告。报告中提到:“(会上)多数人认为:京津一带,渤海北部,晋、冀、豫交界的邯郸、安阳一带,山西临汾盆地、山东临沂一带和黄海中部地区,今明年内可能发生五至六级地震,内蒙的包头、五原一带可能发生五级左右地震。”所谓“渤海北部”,就包括辽宁海城在内。事实上,该报告预测的六个地区,只有“渤海北部”在之后的两年内发生了破坏性地震。做出该中期预报的同时,69号文件也承认:“由于目前地震预测预报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高,因此,在报告中提出的一些地方今明年内可能发生强震,只是一种估计,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但要立足于有震,做到有备无患。”

 


    下载器推荐使用:下载工具,查看下载演示视频
提示:本操作将扣除下载币或当日下载任务量,24小时内的重复章节除外

1/1页 本页3集 本书共3集音频   

[上一页] [下一页]

海城大地震精彩评论

我要评论

验证码:  发表评论